t76101

标签: 英国

英国色情网站被禁止了,登陆用户被强制要求年龄验证,紧随其后的可能是欧盟……自由主

英国色情网站被禁止了,登陆用户被强制要求年龄验证,紧随其后的可能是欧盟……自由主

英国色情网站被禁止了,登陆用户被强制要求年龄验证,紧随其后的可能是欧盟……自由主义的故乡——英国,基本已经全面沦陷,被白左势力占领。一声哀叹​​​
战粉基本盘盛传李嘉诚投资英国血亏肯定来自“观察者网”等媒体需要个人核实能

战粉基本盘盛传李嘉诚投资英国血亏肯定来自“观察者网”等媒体需要个人核实能

战粉基本盘盛传李嘉诚投资英国血亏肯定来自“观察者网”等媒体需要个人核实能力上市公司财报(需要能力)彭博社路透社报道(付费)以为是你家用的基础设施垄断还赔钱​​​
1995年,卡塔尔国王外出度假,儿子哈马德却打电话说:“抱歉了父亲,你别回来了!

1995年,卡塔尔国王外出度假,儿子哈马德却打电话说:“抱歉了父亲,你别回来了!

1995年,卡塔尔国王外出度假,儿子哈马德却打电话说:“抱歉了父亲,你别回来了!”老国王怒火中烧连忙买票回去,未曾想,儿子却将他的账户冻结了!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1995年,卡塔尔王国的政局悄然生变,当时的国家元首哈利法正在欧洲度假,沉浸于异国风情之中,他一如往常将国事托付给王储哈马德,原以为这只是一次寻常的出行。令他始料未及的是,正是在这个看似平静的时刻,他与国家的权力纽带悄然断裂,他突然接到一通电话,电话那头传来的却不是问候,而是一句冷峻的通知,不必再回国。哈利法王当即意识到不妙,急忙设法购票返程,当他尝试动用自己的资金时,赫然发现所有海外账户已被冻结,无法调动分毫。他试图与国内的亲信联系,却换来一片沉默,在短短数日内,他仿佛从王国的核心被一把无形之手拽到了权力的边缘,他感到愤怒、迷惑,也深感失控。这场变局,来得迅猛而彻底。其实在许多观察者眼中,这场政变并非毫无预兆,长期以来,哈利法治下的卡塔尔虽依托丰富的油气资源积累了大量财富,但国家整体发展却陷于停滞。石油危机后的暴利曾让卡塔尔一跃成为全球人均收入最高的国家之一,但这些收益并未转化为广泛的社会福利,国家财政结构依旧单一,基础设施滞后,教育、医疗等公共领域亟待提升,而不少石油收益被用于支持王室的高额开销。哈马德作为王储,自上世纪七十年代起便深度参与政务,他曾在英国接受军事与现代治理教育,思想开放,目光长远,他早就意识到,依靠石油财富的单一经济模式难以支撑卡塔尔长远发展。多年来,他屡次劝说父王推动改革,发展教育体系,拓展能源以外的经济领域,但始终未能取得实质进展,相较于哈利法的保守稳守,哈马德的雄心渐渐显露。政变的展开极为谨慎,哈马德在父亲离境之前就完成了关键部署,他联合国内高层、稳定军方,将财政大权和安全体系牢牢掌控。他没有动用武力,而是通过控制国家电视台、财政部、中央银行等核心部门,实现了政权更替,最关键的一步,是冻结了老国王在国外的资金来源,使其无法回国组织反击。这种方式在中东政坛极为罕见,没有流血、没有军阀冲突,依靠精密的组织和现代金融手段完成权力转移,堪称一次教科书式的“安静政变”,而这一切的背后,是哈马德对国家命运的深刻忧思。政变后不久,哈马德迅速稳定局势,展开新一轮国家建设,他设立教育城,引入世界名校资源,改善本国教育体系,医疗政策也随之更新,公共服务能力大幅提升。他着眼天然气领域,大规模引进技术和资本,推动卡塔尔成为全球液化天然气的重要出口国,与此同时,卡塔尔的城市面貌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从以往的低矮老旧建筑转向现代化都市形象,首都多哈成为区域中心。在遥远的欧洲,哈利法眼睁睁看着权力从手中滑落,他试图组织反击,但很快发现身边已无可以倚仗之人,数月间,他辗转多个国家寻求庇护,直到几年后,他才得以返回卡塔尔,过上隐居生活,他的政治生涯在无声中落幕。回望这场政变,固然有亲情的背叛与尊严的折损,但更是一场由现实逼出的制度转向,哈马德以一通电话划出时代分界线,旧体制在那一刻落下帷幕,新篇章也由此开启。卡塔尔自此走上现代国家建设之路,其日后在全球舞台上的崛起,正源自那次不流血的交替,国家的命运,在一场精心布局的政权更替中悄然改写。对于这件事你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信息来源:环球网——担任政府多个要职,打造全球商业版图,“低调”卡塔尔王室站到聚光灯下
#新书爆料英国两位王子挥拳相向#【新书爆料英国两位王子“挥拳相向”】#新书爆料英

#新书爆料英国两位王子挥拳相向#【新书爆料英国两位王子“挥拳相向”】#新书爆料英

#新书爆料英国两位王子挥拳相向#【新书爆料英国两位王子“挥拳相向”】#新书爆料英国两位王子发生肢体冲突#据英国《每日电讯报》网站8月2日报道,据一本新书爆料,英国约克公爵(安德鲁王子)与侄子萨塞克斯公爵(哈里王子)曾爆发激烈争执,进而“挥拳相向”。这本名为《特权阶层:约克家族的兴衰》的书披露,在2013年的一次家庭聚会上,因“安德鲁在哈里背后说了些什么”,两人发生了肢体冲突。在英国《每日邮报》上连载的本书节选中,该书作者安德鲁·劳尼称,安德鲁王子与其两位年轻的侄子——威廉王子和哈里王子的关系“存在问题”。该书称,在那起据称发生在2013年的事件中,“哈里占了上风”,在两人被拉开前,哈里打得他的叔叔鼻血直流。安德鲁王子因2019年就其与已故金融家杰弗里·爱泼斯坦的关系接受英国《新闻之夜》栏目的灾难性采访而名誉扫地。(编译/邬眉)
连收四大噩耗,特朗普对中俄态度大变;关税战,全世界都在看中国华盛顿的夏天从来

连收四大噩耗,特朗普对中俄态度大变;关税战,全世界都在看中国华盛顿的夏天从来

连收四大噩耗,特朗普对中俄态度大变;关税战,全世界都在看中国华盛顿的夏天从来都不平静,2025年7月20日,当特朗普在佛罗里达州海湖庄园的露台上,面对镜头时,熟悉他的观察家们敏锐地捕捉到了一丝不同寻常的紧绷感。这位素来以“交易艺术”和强硬姿态示人的总统,兼共和党核心人物,似乎正被一股无形的压力裹挟,而短短十天内接踵而至的四大国际变局,正在悄然重塑他面向中俄的姿态,一场新的关税风暴,也已在全球经济的晴空下隐隐蓄积着雷鸣。仅仅一周前,7月25日结束的北约华盛顿峰会,本应是展示西方团结对抗俄罗斯的舞台,然而,会议在乌克兰弹药供应与成员国军费分担问题上爆发的激烈争吵,甚至被《华尔街日报》形容为“近年来最尖锐的内部分歧”。德法等核心成员国对无限度军援乌克兰的审慎态度,让特朗普长期坚持的“北约搭便车论”获得了意外的现实回响。他7月28日在社交媒体上罕见地未点名批评某些盟友“吝啬”,转而强调“美国优先”必须得到切实体现,这被广泛解读为对普京释放的微妙信号,至少在乌克兰问题上,单边施压的空间正在缩小。几乎与北约峰会争吵同时,7月27日,以色列国防军对黎巴嫩南部的一次越境空袭意外升级,造成包括一名伊朗高级军事顾问在内的多人死亡。德黑兰的反应迅速而强硬,誓言报复,这一突发事件瞬间搅乱了特朗普团队私下推动的、旨在拉拢海湾国家孤立伊朗的“中东版北约”构想。路透社援引接近特朗普顾问的消息源称,团队内部评估认为,中东局势骤然紧绷,迫使美国短期内无法承受在东亚方向同时开辟高强度对抗战线。真正刺痛特朗普政治神经的,是7月30日美国商务部发布的第二季度GDP修正数据,增长乏力叠加持续的通胀压力,宛如一盆冷水浇在选战热度上。同日,代表美国零售、农业和制造业的三十余家巨头行业协会联名致信国会,措辞严厉地警告:若对华新一轮高额关税落地,将直接冲击美国消费者钱包,加速供应链混乱,最终损害经济与就业。这些来自“铁票仓”产业的沉重压力,迫使特朗普谈及对华贸易时,罕见地收敛了锋芒,仅泛泛表示“会争取好协议”,却未提具体关税数字和时间表,与他高调宣称“必须对中国课以重税”的强硬形成鲜明对比。最富战略象征意义的震动,代号“西部·联合-2025”的中俄大规模联合战役演习,在中国宁夏拉开帷幕。与以往侧重于反恐或区域防御不同,此次演习罕见地融入了联合防空反导、远程精确打击等战略性课目。俄国防部绍伊古大将亲临现场观摩,英国《金融时报》分析指出,这种深度协同演练,清晰地对外传递了一个信号,面对西方压力,中俄在核心安全领域的互信与合作,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深化和具象化。它如同一面巨大的盾牌,无声却强有力地回应了大西洋彼岸的任何战略误判,四大“噩耗”环环相扣,形成一股强大的地缘政治合力,迫使特朗普的对外策略轴心,尤其是对中俄的姿态,发生了肉眼可见的微妙调整,—从单边极限施压,转向更审慎的权衡。然而,这不意味着风暴平息,他7月22日提出的对中国电动汽车、太阳能电池板和关键矿产加征高额关税的威胁,仍是悬在全球经济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全世界都在紧张观望:中国将如何拆解这场外交赌局?北京的回应冷静而清晰,商务部发言人表示,中方对话大门敞开,但必将坚决捍卫自身合法权益,外交部则重申反对任何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与此同时,中国海关总署进出口数据的稳健表现,以及新能源汽车、光伏产业持续的技术迭代与成本优势,为中国应对潜在冲击提供了坚实底气。特朗普策略的调整,深刻揭示了当下国际格局的复杂性,美国已无法随心所欲地同时在多条战线挥舞大棒,国内经济的硬约束、盟友体系的内在裂痕、以及中俄在压力下加速形成的战略协作,都构成了强有力的制衡。但高额关税的威胁并未解除,其一旦落地,对脆弱复苏中的全球供应链和通胀形势的破坏性冲击,将不分国界。
俄军俘获3名英国校级军官,或将以处决震慑北约据路透社7月2日报道,俄军在7月底

俄军俘获3名英国校级军官,或将以处决震慑北约据路透社7月2日报道,俄军在7月底

俄军俘获3名英国校级军官,或将以处决震慑北约 据路透社7月2日报道,俄军在7月底前线的一次渗透行动中,于乌克兰濒临黑海的奥恰科夫市,在一处指挥中心成功俘虏3名英国籍校级军官。三人中,一人为英国军情六处人员,一人为英军...
英航母放弃挑衅中方,绕道班达海奔赴日本,把澳大利亚人看傻了!7月31日,印度尼

英航母放弃挑衅中方,绕道班达海奔赴日本,把澳大利亚人看傻了!7月31日,印度尼

英航母放弃挑衅中方,绕道班达海奔赴日本,把澳大利亚人看傻了!7月31日,印度尼西亚海军在布鲁岛西南的班达海海域发现了英国海军“威尔士亲王”号航母编队。这支包括英国海军“无畏”号驱逐舰(D33)、“春潮”号补给舰(A136)以及加拿大海军“魁北克城”号护卫舰(FFH-332)的舰队,按计划正赶往日本。但此前的航线选择暴露了英国的真实立场:就在一个月前,这支编队在新加坡停留仅两日后,出人意料地放弃了穿越南海的计划,选择绕道巽他海峡前往澳大利亚。英国国防大臣不久前访问澳大利亚时,曾站在“威尔士亲王”号航母甲板上对中方发出严厉警告。但实际行动表明,身体远比言语诚实。英国海军此次印太部署前,曾高调宣扬将维护“航行自由”的理念。英国外交大臣拉米甚至在6月24日宣称要在亚太搞“自由航行”。但当山东舰编队直接从巴林塘海峡掉头返回南海,辽宁舰也从西太平洋回到东海,形成一南一北的战略威慑时,英国航母却选择了绕道而行,连台海的边都不愿意沾。澳大利亚人看到英国国防大臣曾发出严厉警告的同一艘航母,却因回避中方的出击而绕道数千海里,估计都看懵了,说好的强硬呢?当然了,这种战略退缩源于英国对自身实力的清醒认知。分析人士指出:“航行自由口号喊得响,但真让‘威尔士亲王’号正面遭遇比自己强大的航母战斗群,英国人退缩的比谁都快。”

中世纪英国政府文书体系的发展

以此标准衡量,中世纪英国政府的文书体系建设已经较为成熟,体现出显著的官僚国家特质。纵观其发展历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9—11世纪的奠基期、12—13世纪的确立期以及14—15世纪进一步发展期。一 英国最早的君主文书可追溯...
1790年,英国向澳洲发配囚犯,澳方接到时,船上仅有的226名女囚全部挺着大肚子

1790年,英国向澳洲发配囚犯,澳方接到时,船上仅有的226名女囚全部挺着大肚子

1790年,英国向澳洲发配囚犯,澳方接到时,船上仅有的226名女囚全部挺着大肚子,追问之下,她们竟全都怀孕了。当时的大英帝国,号称“日不落”,工业革命的蒸汽机轰轰作响,伦敦的烟囱里冒着领先世界的黑烟。但光鲜之下呢?是挤满了无业游民、小偷、酒鬼的贫民窟。那时候的法律也邪乎,偷一块面包、几码布料,就够得上流放七年的重罪。监狱里人满为患,跟沙丁鱼罐头似的。怎么办?美国那边刚打赢独立战争,不乐意再当英国的“垃圾场”了。英国一拍脑袋,想起了库克船长发现的那片“新大陆”——澳大利亚。于是,一个名为“第二舰队”的船队,就在这种背景下出发了。其中,有一艘船,名字特别讽刺,叫“朱利安女士号”。这艘船其实是专门负责运送女囚,一共226名。然而,这些女人没想到的是,这艘船,才是她们真正的炼狱。船上的空间小得可怜,空气污浊,食物和淡水比金子还珍贵。但船上不缺男人——水手、士兵、官员,个个如狼似虎。漫长的航行枯燥又压抑,这些握着权力的男人们,很快就把目光投向了这群毫无反抗之力的女囚。这不是我们想象中那种简单的强迫,它更复杂,也更残忍。船员和军官掌握着食物、药品,甚至是一块能稍微挡风的铺位。对女囚来说,想要活下去,唯一的“资本”就是自己的身体。一小块发了霉的饼干,一勺干净的淡水,就能换来一夜的“陪伴”。渐渐地,这成了船上公开的秘密,一种扭曲的秩序。有些女囚甚至开始主动寻找“伙伴”,因为和一个固定的高级船员在一起,意味着更稳定的“补给”和免受其他人骚扰的“保护”。根据当时船上留下来的一些零星记录,比如船上管事约翰尼科尔的日记,他自己就和一名叫莎拉惠特兰的女囚成了“夫妻”,并且在抵达澳洲前生下了一个孩子。这不是个例,而是常态。这艘“朱利安女士号”,在海上漂了整整309天,比第一舰队慢得多。它甚至优哉游哉地在里约热内卢等港口停靠了很久,船员们甚至在当地办起了“开放日”,允许其他船的船员上船“交易”。它根本不像一艘囚船,更像一个移动的海上妓院。要知道,当时的澳大利亚殖民地,快饿死了。第一舰队带来的补给消耗殆尽,派回英国求援的船一去不返。整个殖民地都在死亡线上挣扎。他们盼星星盼月亮,盼来了一艘补给船,结果打开一看——是“第二舰队”。而“第二舰队”堪称死亡舰队。运送男囚的船只,因为承包商为了克扣成本,故意饿饭、虐待囚犯,导致四分之一的男囚死在了路上。活下来的也个个病得半死不活,成了更大的累赘。相比之下,“朱利安女士号”上的女人们,因为和船员的“特殊关系”,反而得到了相对充足的食物,死亡率极低。菲利普总督面对的,就是这么一个烂摊子:一群快死的男囚,和一群怀孕的女囚。现在,这226个女人和她们肚子里的孩子,虽然来得不光彩,却成了解决人口问题的“现成资源”。这些女人,在踏上澳洲土地的那一刻,身份就悄然转变了。她们不再仅仅是囚犯,而成了“殖民母体”。没人追究孩子是谁的,这不重要。重要的是,她们能生。紧接着,殖民当局就开始了“配对”。军官、士兵、自由移民,甚至是被赦免的男囚,都可以来“申领”一个妻子。这些刚下船、惊魂未定的女人,像牲口一样被挑选、被分配,组建成一个个新的家庭。她们中的大部分人,被送进了当时著名的“帕拉马塔女性工厂”。这地方听着像个工厂,实际上是集收容所、监狱、医院和婚姻介绍所于一体的机构。她们在这里劳动、生下孩子,然后等待被某个男人“领走”。一个悲哀的事实是,怀孕,反而成了她们的“优势”,因为这证明了她们的生育能力。就这样,这些女人的命运,连同她们腹中胎儿的命运,被强行嵌入了澳大利亚这个国家的基石里。然而,在这片“骄傲”的光环之下,我们不该忘记那些“开国之母”们付出的代价。她们的名字,大多消失在历史尘埃里。我们今天谈论她们,谈论她们的怀孕,更像是谈论一个猎奇的“历史事件”,一个冰冷的数字。但她们每一个人,都曾是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个体。她们在冰冷的海水和更冰冷的人性中挣扎求生,她们的身体被当成工具,她们的后代被视为财产。它是由无数人的血泪、挣扎、欢笑和绝望构成的。1790年那艘船上的226名女性,以及她们腹中的孩子,就是这段历史中最深刻、也最令人心碎的注脚。她们的故事告诉我们,所谓的“文明开拓”,往往是用最野蛮的手段开始的。
一位英国华人表示“英国一个挖掘机司机的工资,是1500英镑,而在伦敦郊区租房子只

一位英国华人表示“英国一个挖掘机司机的工资,是1500英镑,而在伦敦郊区租房子只

一位英国华人表示“英国一个挖掘机司机的工资,是1500英镑,而在伦敦郊区租房子只要800英镑,买一盒牛奶只要1.25英镑,一盒牛排只要2.5英镑,1500块钱完全够一家三口生活”,先说说这1500英镑的工资,在英国其实不算高。要知道英国上班族平均月薪税前差不多2750英镑,1500英镑比平均水平低了不少,好多刚毕业的年轻人挣得都比这多。而且,这钱不是全拿到手,还得扣税和保险,一般得扣掉10%左右,到手也就1300多英镑了。再算开销,房租800英镑扣掉,就剩下500多英镑。一家三口的吃喝拉撒全得从这里出。牛奶、牛排是不贵,可每天买菜做饭,一个月下来也得不少钱。水电煤气、网费、电话费这些固定开销,加起来少说也得一百多英镑。要是家里有孩子,买点文具、衣服,偶尔头疼脑热看个病,零零碎碎的花费就更多了。伦敦的物价本来就不低,除了吃的,其他开销也藏着不少坑。理个头发几十英镑,修个东西人工更贵,好多人都得自己动手。交通费用也不便宜,要是上班地方远,公交地铁月票又是一笔钱。这么算下来,500多英镑哪够花?之前有报告说,一家三口想在伦敦站稳脚跟,月收入至少得4000英镑。这和那位华人说的1500英镑能过日子,差得可不是一点半点。其实英国不同地方、不同行业的收入差别很大,伦敦金融行业的人挣得多,但像服务行业,工资普遍不高,日子过得紧巴巴的大有人在。说到底,过日子不能只看几个数字。1500英镑在英国能不能养活一家三口,得看具体怎么过,但要说过得轻松宽裕,估计悬得很。毕竟柴米油盐的琐碎开销加起来,可不是个小数目。那些说得太轻松的,可能没算全账,也可能每个人对“够生活”的标准不一样,有人觉得吃饱穿暖就行,有人还得算上人情往来、娱乐开销,这中间差得远着呢。